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原視野:持續性不正義


原視野:持續性不正義

■Tunkan Tansikian 

談論原住民族議題時,常有人問我:為何不斷提及一些歷史不正義或傷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何不單純聚焦於族群成員現有實際需求?一直講這些不堪回首的歷史難道不會製造族群間的隔閡嗎?我通常的回應是:許多歷史不正義並沒有過去,它仍以各種形式潛藏於現有許多原住民族政策的形成思維或制度實踐中,且或多或少仍在製造傷害。
美國學者Jeff Spinner-Halev的「持續性不正義」(enduring injustice)概念,或許更能描述此觀點。此一概念指的是,原住民族目前所遭遇的不正義,與過往的歷史傷害之間是密切關聯的,也就是說,許多現有的族群不正義,是根源於歷史且如今依然持續存在著。當今社會要務或許並非聚焦於追究、指責誰是歷史傷害的禍首,但卻應藉由歷史反思找出這些仍持續存在於社會制度結構中的不正義,並嘗試修復之。
換言之,對各種歷史不正義過程的釐清,並不是要挑起族群間的對立,而是由於當前族群所面對的不公平處境,絕大部分都有其可議的歷史根源,且仍持續地對現有政策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於各項政策歷史面向的反思,將有助於認清這些歷史負面因素,更為準確地標定族群實際需求,讓社會有機會走向真正的族群平等,不再有誰殖民誰、誰壓迫誰的問題。
教育部門中就存在不少此類持續性不正義,不斷地被複製於原住民族教育實踐中,卻未必能為人所明確察覺或願意改善,日前發生於中部某校涉及種族歧視而衍生的師資多元文化素養問題,就是一例。
民主化之前赤祼祼的同化主義時期,原住民族是等著被一般化的落後國民,山地行政之目的,是要讓原住民們在政治、教育、經濟、衛生、社會文化各層面上,最終過著與平地人(也就是漢人社會)一樣的生活,族群差異幾乎是被忽略的。
在此一般化原則前提下,國民教育師資之培訓,其所應學習教育的專業素養與分科知識,自然是以主流社會所熟知的文化、知識內容為限,不可能在專業養成過程中學到任何有關原住民族或多元文化相關之知識。如此模式培訓出之師資,有意或無意地出現歧視言行,使原住民學生備覺貶抑、尊嚴受損,實不足為奇。
照理來說,此一同化主義師資訓練模式,在尊重多元文化條款入憲後,早應在相關制度實踐層面逐漸改善,但是在後來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修訂過程中,也只規定了從事民族教育師資應接受原住民族文化或多元文化相關教育訓練,至於一般課程師資,無論養成或在職教育,對於原住民族或多元文化之理解,均非必然包括之項目,就算於原住民族地區學校任教的一般課程師資,亦復如是,這也難怪教育工作者歧視原住民學生事件依然層出不窮。
由此可知,雖號稱進入多元文化時代,但在師資培訓此一層面,對於原住民族文化及其現有處境的理解,並未相應且具體地出現必要變革,傷害原住民學生文化認同的那個同化主義模式,仍部分存在於現有體制之中,誰說歷史已經過去了?不正義依然持續存在著!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6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